央行报告描绘农村金融全景 提改革思路

作者:《财经》记者 于宁 发布时间:2008-09-20 16:20:33         下一篇 上一篇

【《财经网》专稿/记者 于宁】2007年,中国农户获得的贷款余额已达约1.34万亿元,但仅占全部涉农贷款的21.9%。
  9月19日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下称报告)披露了这一现状。报告称,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部分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
  据银监会统计,2007年末,中国有农户约2.3亿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有1.2亿户,其中,获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农户数超过78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3.2%。
  报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思路: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稳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实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在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上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优惠等。
  将在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议题就是农村金融问题。此时央行发布的这份报告,政策意味较为深长。

农村金融仍薄弱
    央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撰写的这一报告显示,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
    这一比例听上去不少,但事实上其中企业贷款占到了大头68.8%,农户贷款仅占21.9%。
    发放涉农贷款的机构则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股合作机构之间持平,均在35%左右,其余大多为政策性银行涉农贷款。
    央行报告认为,尽管农村金融服务有所改善,但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比如部分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其次是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仍不很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再者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相对仍然较高。另外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尚不能完全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
  央行报告亦细数了近年来为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扶持的货币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发行央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二是差别的监管政策。对于在农村地区新设机构的商业银行在城区机构和业务准入方面给予便利;免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费,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费减半征收。三是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利用财政杠杆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

资产质量相对改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调查,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已逐年下降为13.4%,比2004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为30.3%,农业发展银行县域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7.8%,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2.7%。


  报告指出,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13.4%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而后者包括了还在等待财务重组,不良率超过20%的农业银行。
  从区域分布看,2007年末,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9.9%、20.4%和16.4%,均高于全部县域平均水平。
  报告称截至2007年底,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和11.2%,与2003年改革之初相比,分别下降28个百分点和提高20个百分点。但央行亦指出,这个口径是按贷款四级分类。这说明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和相关数据,距离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以风险分类的办法还不在一个层次上。
  报告分析指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原因除自身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外,乡村债务消化进程缓慢也是其中之一。农村金融机构除自身经营风险外,在农村地区经营还面临比城市经营更高的系统性风险,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也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机构改革现状
  央行报告亦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回顾了改革历程和现状。
  截至2007年末,央行已为农信社改革发行了1656亿元央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目前专项票据兑付正在进行之中,截至2008年6月末,已兑付票据1206亿元,占比七成。
  农发行经营有所好转。2007年底该行信贷规模首次超过万亿元。2005年以来,三年累计发行金融债券6503亿元,资金自给率达64.8%。三年累计核销呆账219亿元,现金清收97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下降709亿元,占比下降12.5个百分点。
  邮政储蓄于2006年开始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试点工作,2007年此项业务在全国推广。截至2008年6月末,在全国31个省(区、市)、2000多个市县的1.4万个网点办理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其中,县及县以下网点10250个,占全部网点总数的73%。
  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亦有进展,2005年5月开始,截至2007年底,五个试点省(区、市)的七家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自成立以来,共计发放贷款3.9亿元。其中已有六家实现盈利,经营利润共计1682.29万元。
  银监会于2006年末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金融机构。截至2007年末,3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9家,贷款公司四家,农民互助合作社八家。这些机构的股金共计3.06亿元,资产总额7.6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4.62亿元。200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村镇银行等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


文章出处:《财经》杂志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