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新规将为三季报增色

作者:《财经》记者 宋燕华 发布时间:2008-10-18 16:30:55         下一篇 上一篇

国际会计准则新规,将可能对在港上市的中资银行三季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持有美国债券产品较多的金融机构影响最为正面

  【《财经网》专稿/记者 宋燕华】小孩发高烧并不是体温计的错。不过,在金融危机中,为公司测量“体温”的会计准则,却被指责为在危机中推波助澜。
  在政治和舆论压力下,近期不少国际与地区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这些举动将可能立竿见影地为一些公司的第三季度财务报表带来增色。
  会计准则新规,将可能对在港上市的中资银行三季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持有美国债券产品较多的金融机构影响最为正面。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新规,会计主体可自今年7月1日起,以成本计价代替以公允价值计价,来计算非衍生金融工具(例如股票和债券)的资产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新规救急
  
所谓公允价值(Fair Value),即公允市价,通常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
  10月13日, IASB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对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且鲜有地将执行日期追溯至7月1日,为三季报增色的意图明显。
  随后,采用国际准则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纷纷采纳新规,并表示这一改变将“让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有一个喘息空间”。
  中银国际分析师程漫江认为,匆忙出台的准则调整政策是为了让金融企业在公布三季报前得以修改数字。
  他表示,调整追溯至7月1日,意味着9月和10月全球市场大幅下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巨额亏损将在很大程度上不体现在三季报中,使得金融机构业绩明显好于预期,持有非衍生金融工具,比如股票和债券的公司获得的业绩影响最为明显。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目前舆论对会计准则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表内外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为最。
  一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向《财经》记者表示,公众质疑的焦点并非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本身,而在于产生公允价值的过程,尤其在不活跃、或者无秩序的市场上,如何产生公允价值是各界长期讨论的问题。
  比如,美国会计准则第157条款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建立在市场活跃而有秩序的基础上。但在金融危机面前,很多金融机构会为了尽快变现财产,在无秩序的市场上甩卖产品,如果再用市场价值来作为账面剩余产品的计价方式,就将产生不公允的情况。

美国会计准则调整未决
  
9月底,美国国会中敦促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的呼声日隆。10月初,美国有关救市法案的规定,为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埋下伏笔。
  该法案相关条款的规定,意味着如果90天后美国国会作出决议,公允价值计量将会被正式暂停使用。一时间,美国会计准则第157条款的地位岌岌可危,也引来会计行业专业人士的反对之声。
  10月10日,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发布文件阐释,在不活跃的市场中,公允价值的应用,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判断余地。
  有分析人士认为,FASB所作的解释说明,并非把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推倒重来,更多在于理情脉络、让规则更清晰。此外,FASB目前把不活跃市场下,确认公允价值的责任转交给了公司管理层,由公司自己来决定,适用市场报价还是估值模型。
  在IASB率先允许会计主体进行金融工具的重分类后,在不同程度上遵循国际准则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顺应国际准则的修改,目前执行美国准则的美国公司,则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Tom Linsmeier和John T Smith均对IASB的修改行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虽然这一修改可以将国际准则和美国准则拉近距离,但由于双方在减值的条件和计量方面仍然很大不同,双方的准则仍然有差距,并未完全一致。另外,对于IASB不按常规办事、迅速修改准则的做法,二人均表示无法理解。■


文章出处: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