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降低印花税政策利好点燃了市场被压抑许久的烈火,国内A股终于走出了一波气贯长虹的强力反弹。 当天上证指数高收于3583点,上涨304.7点,涨幅达到了9.29%,买盘资金汹涌而入,两市共成交2700多亿元,仅有两只股票下跌。 面对井喷的行情,有市场人士认为,前期一直被动守仓的散户投资者在挺过最黑暗时期后,终见曙光,3000点附近抄底的QFII也仍将扮演赢家的角色。 但在3500点以下仍然大肆做空的国内公募基金,由于拱手让出了数千亿蓝筹股筹码,在4月24日的冲天长阳面前,面临着两难选择——到底是空仓还是奋身而入? “3000点是两年来难得的投资机会。”业内人士说。但机会总是短暂的,错过之后,何时再来? 基金做空QFII做多 如果没有4月24日的财政部降低印花税政策出台,或者往前一点的证监会规范大小非的解禁,A股市场仍将沉沦于一片做空氛围中。事实上,自4000点以下,在蓝筹股一波一波的下跌中,无数中小散户被清洗出局。 2008年初以来,基金抛售有两个高峰期。一是1月15日至21日,基金交易席位净卖出274.2843亿元人民币,同期上证指数从5500点飞流而下,直至4400点方得喘息。 另一次集中卖出则是在2月13日至2月27日,基金交易席位在这段时间内买入资金为153.29亿元人民币,卖出资金233.424亿元人民币,净卖出80.134亿元人民币。 4月中旬,上证指数已经快速滑落至3500点这一区域,市场恐慌气氛蔓延,但这时的基金却仍在做空。 有资料统计,4月17日的前5个交易日,基金公司共交易695亿元,其中买入248亿元,卖出447亿元,净抛出199亿元。其中,银行、地产、钢铁为首的大盘蓝筹股被机构净抛售124亿元。 令人寻味的事情发生在4月21日。当天沪深两市在证监会规范大小非解禁的政策刺激下,大幅高开,其中上证指数高开210点于3305点。但随后两市逐波走低,上证指数仅收盘于3116点,微涨22点,相对于开盘下跌近200点,市场期望已久的重大利好消息,其对市场的正面效应,一天之内即消化殆尽。 当日的成交统计表明,基金席位当天合计净卖出90.90亿元,资产管理类机构席位净卖出7.19亿元,机构共卖出98亿元。 目前,大盘自4月22日起,已经连续三天反弹,4月24日更是大涨304.7点呼应印花税降低这一重大政策利好。而蓝筹股在这3天的反弹中,终于摆脱了做空力量的束傅,重归多方阵营,其中金融、地产和有色金属等板块整体涨幅都已经达到了10%以上。 4月24日,上证指数收于3583点,已经逼近3600点。而在3500点以下区域拱手让出筹码者,面对今天的长阳,将重新判断和抉择。 6000点放手做空,3000点区域大胆抄底,QFII再次受到了市场的关注。 据来自交易所和Topview的数据显示,4月21日,当天股市大幅高开低走之时,QFII云集的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A3261席位)成为沪市资金净流入金额最大的席位,全天买入9.5亿元,卖出2.7亿元。 与基金的大肆做空一样,QFII大胆抄底,乃前期市场公开的秘密。4月17日以来,A3261席位已连续4个交易日蝉联沪市单日资金净流入席位状元。而以3月13日上证指数首次跌破4000点至今为区间统计,该席位净买入金额无人能及,合计净买入金额为126.2亿元。 无奈做空? 在大盘从6100点左右以来的非理性暴跌中,本应是市场中坚力量的蓝筹股,却成为操纵市场非理性波动的工具。 自去年11月份以来,蓝筹股呈现自由落体状态,其间少有反弹。 以中信证券(600030.SH)为例,自去年9月份以来,以基金为主的机构一直持股在50%以上。但中信证券的股价却从去年最高点时的117元,一直跌到前期的50元左右,腰斩有余,远超过同期大盘跌幅。 如果以2007年末全部机构持股中信证券14亿股计算,从最高117元跌到50元附近,基金和机构仅在中信证券上损失就达800亿元左右。其间,中信证券2007年业绩出现大幅度增长,2008年1季度亦有业绩增长预告,但这丝毫阻拦不了市值的非理性蒸发。 截至4月24日,中信证券收盘价格已经回升到了复权价格的64.76元,对应前期上证指数4400点左右,基金做空中信证券理性与否,不判自明。 另一方面,以金融股为代表的蓝筹股在去年业绩大幅提升,蓝筹股的市盈率迅速下降。钢铁股2007年静态市盈率达到15倍左右,以招商银行(600036.SH)、浦发银行(600000.SH)、兴业银行(601166.SH)等为代表的银行股目前的市盈率只有20倍左右,2008年1季度,银行股的业绩仍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不可否认,蓝筹股仍将是国内A股市场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前期做空的资金,将不得不在较高的价位再度买回。 中国人民大学赵锡军教授认为,基金与QFII相比,有资金的赎回压力,如果市场处于低潮,投资者对后市预期不明,就会大量赎回基金,如此则导致基金被动抛售股票,形成市场的做空力量。 另有论者指出,与QFII相比,国内部分基金公司缺乏一种全球性眼光和对政策的预判能力,在国内部分基金仍纠缠于美国次债危机不能自拔的时候,QFII却已嗅到国内股市政策底的悄然临近,从而抄了大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