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研究所概况
研究所简介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学科建设
学科动态
人才培养
师资介绍
科研成果
学术论坛
理论研究
学术资源
法规库
案例库
经济法论著
校友风采
分享 | 薛亦飒:公司契约论的结构修正:以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为分析对象
通知 | 2019年下半年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活动预告|| 武汉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第37期预告
通知 | 关于召开湖北省法学会商法研究会2018年年会的预通知
预告 | 武汉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第34期预告
武汉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知
武汉大学法学院 2017年春季经济法法学硕士研究生答辩安排
契税二题——以新建商品住宅买卖为中心
作者:姜朋 发布时间:2007-03-10 19:34:28
下一篇
上一篇
一、契税和印花税
(一)属性
契税和印花税是当下商品住宅购买者必须承担的成本支出。1具体来说,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所载房款金额万分之五的税率贴印花(即为自己缔结的房屋买卖合同交纳印花税),2同时要为自己的转让房屋所有权(房屋买卖)行为交纳契税(税率为房屋买卖成交价格的3- 5%)。3此外,在办理房屋产权证时,还要按每件5元的标准缴纳印花税。4
按照目前通行的税种分类,印花税被归入“行为税”,契税则属于“财产税”,5二者性质不同,因而可以同时征收。但这种说法却是值得推敲的。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凡在我国境内书立、领受产权转移书据的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缴纳印花税(另有规定的除外)。6可以看出,印花税的行为税特征甚为明显。《契税暂行条例》和《契税暂行条例细则》都将征收契税的对象锁定在了我国境内进行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售、赠与和交换)以及房屋(所有权)买卖、赠与、交换上。7很明显,该税种针对的也是交易财产的行为而非财产本身。马寅初先生针对民国时期税法的著述也可以作为辅助的证据。在他的分类表中,契税和印花税并列于行为税项下,8在考察契税性质时他更明确指出:契税“实是一种不动产转移税,似与已往德国征收之不动产转移税相似”。9因此,笔者以为:契税和印花税都是行为税,尽管税率有所差别,但二者适用范围区别不大,甚至可以认为,购买了房屋的纳税义务人基于自己的一个行为向国家交了双份的税。10这种税制设计上的叠床架屋,无疑加重了购房者的负担,有失公允。
(二)起源与在中国的流变
根据《辞海》的解释,契税是中国旧时对典、买田宅订立契约按价款征的税。它源于东晋的估税,辗转延续至今。11东晋的估税主要针对的是买卖田宅、奴婢、牛马。立有契约者,每万钱向官输四百,无契者,从价百抽四。双方都要缴纳。北宋开宝二年(969年)规定典买田宅应在两月内向官府输钱,请求验印,名“印契钱”。庆历四年(1044)规定每贯收税四十文。宣和后税额增加。12北宋开始由政府统一造印契书,民建田地房产交易先立草契,然后至官府誊写在官契纸上,由官府加印,同时缴纳契税。13元明清都收契税。明代的房地契税被固定为实际购买价格或是典价的3%。14明中叶以后,官颁契纸逐渐改为官府印制“契尾”,粘贴在民间所立的买卖合同上,由官府骑缝钤盖官印,以示当事人已经纳过税。这种契约文书称为红契。与之相对的是未曾缴税并加盖官印的“白契”。15
而印花税则创行于1624年的荷兰,因采用在凭证上贴印花税票的办法征税而得名,后为各国广泛推行。我国开征印花税是在晚清时期。1896年,当时的海关为完善进出口物品的报关制度曾委托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制了一批红印花准备作为在内部使用(并非作为税票使用),后因当时国家邮政急需高值邮票,临时在红印花税票上加盖改作邮票使用(此即著名的“红印花加盖邮票”)。其后不久清政府另外发行了棕色印花税票。16民国元年(1912年)3月29日《暂行印花税法》和《暂行印花税法施行法章程》颁布;当年10月,参议院议决《印花税法》,同月21日临时大总统予以公布。该法其后几经修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其列入中央税,颁布《印花税暂行条例》,1934年修订为《印花税法》。17
(三)聚合:就房屋买卖而言
契税与印花税本来分别是两种互相独立而隔绝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那么在现实中,两个功能近似的税种何以能够并驾齐驱,共行不悖?“契税与印花税齐征,关公携秦琼共舞”的景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上述问题需要放到一个动态的法制继受过程中才能得到解答。
从现有的一些材料看,印花税之引入中国,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英国人赫德控制的海关,另一面则是以郑观应、张謇等为代表的开明人士。甲午战争后,郑观应即主张“仿外国行印花税之法”。18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十六日(1896年7月24日),陈璧上呈了《饷需孔亟请仿行印花税之法以集巨款而清时艰摺》。19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謇也向清廷新设的督办政务处提出了“行印税而裁厘金”的主张。6年后(1906年),在给张之洞的条陈中,他进一步充实了其印花税的构想,20尽管印花税最终并没有按照他的设计进行。
民国初期,契税与印花税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着明显区别。民国三年(1914年)1月11日颁布的《契税条例》非常清楚地规定:“本条所谓契者,指不动产之买卖契约典契而言”(第1条)。根据同年12月7日修正的《印花税法》,“凡财物成交所有各种契约簿据可用为凭证者须遵照本法贴用印花方为适法之凭证”(第1条)。其第2条列举了两大类须贴花的契约、簿据。第一类15种,包括发货票、寄存货物文契之凭据、租赁各种物件之凭据、抵押货物字样、承租地亩字样、当票、延聘或雇用人员货物凭单、租赁及承顶各种铺底之凭据、预定买卖货物之字样、租赁土地房屋之字样、各类包单、银钱收据、支取银钱货物之凭据、各种买卖所用之账簿。第二类11种,包括提货单、各项承揽字样、保险单、各项保单、存款凭单、公司股票、汇票、期票、遗产及析产字样、借款字样、铺户或公司议订合资营业之合同。21其中并不包括转让不动产(田地、房屋)所有权(也包含典)的契据。不仅如此,民国五年(1917年)10月12日《因房契据及纳粮晚[完]厘券票不得贴用印花文》更是明确区分了印花税和契税:“查民间典买田房,所立契据,应按契税条例办理”。22可以认为,当时签订不动产买卖契约和典契要缴纳契税,而印花税则适用于除了不动产买卖和设典以外的其他法律文书。
不过,上述说法面临以下挑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度支部曾规定:田地买卖契约“除向例税契之外,另贴印花”。23安徽歙县一份宣统二年(1910)的地契上贴有一枚面值二十文的大清印花税票。24这是否意味着从印花税一开始引入就存在着和契税并用于房地买卖的事实呢?对此问题,民国三年的《契税条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其第2条规定:“缴纳契税以贴用特别印花税方法行之。”“前项特别印花税由财政部颁发”。25因此,前面的印花应理解为完纳契税的凭证,而不是《印花税法》意义上的印花,亦即此印花非彼印花。至于度支部所说的“向例税契”,则应当理解为纳税人为领取契纸或加盖红印而支付的费用。当然,如果结合前面提到的,历代实行的当事人向官府缴纳契税或“印契钱”,官府发给官颁契纸(以供誊抄草契)或契尾并加盖红印的做法,则晚清的做法明显是在偷换概念,收双份钱。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做法在民国时期却得到了继承。民国三年的《契税条例》第4条明确规定,“订立不动产买卖或典契时须由卖主或出典人赴该管征税官署填具申请书请领契纸。除缴纳契纸费五角外,无论以何种名目不得征收他费。”26同年,财政部所颁《契税条例实行细则》第5条对特别印花税种别详加规定,票面由五角、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以至百元,分别对应赭、绿、红、紫、蓝、黄五色。由是可见,契税(特别印花)是契税(特别印花),契纸钱是契纸钱,二者判然有别。27
退一步讲,就算是官颁契纸有成本,收点工本费勉强说得过去,但为什么契税与印花税同时征收呢?对此,马寅初先生曾写道:
依照民国时期的土地法,对土地应征收地价税,以期达到理想的税制。但土地法虽颁布已久,尚未普遍实施,故田赋与契税尽管是过渡的资源,尚不能立即取消。迨土地清丈后,即发管业执照,无需官印契据,该时契税方可取消。故契税之准用时间,还相当长久。……开证契税法规,不称“契税法”,乃称“契税条例”,就是表示暂时的意思。28
看起来,契税与官印契据相对应,如果改用了管业执照,契税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而让位于地价税等新税种。然而,历史又一次没有按照人们给定的逻辑发展。民国二十三年12月8日颁布的《印花税法》改弦更张,其第5条规定:“印花税以左列凭证为课征范围:……(五)典卖、让受、及分割不动产契据:指设定典权及买卖、交换、赠与、分割不动产所立向主管机关申请物权登记之契据。”第7条(税率税额)规定“……(四)典卖、让售、分割不动产契据每件按金额千分之一,由立约人或立据人贴印花税票。”29之后,民国二十九年2月28日公布施行的《契税条例》第2条规定,“不动产之买卖、承典、交换、赠与、分割或因占有而取得所有权者,均应购用公定契约。申报缴纳契税,但在开征土地增值税区域之土地,免征契税。”从此开始,房屋交易的当事人不得不为同一个交易行为支付两笔税款。
契税之所以没有像许多中国固有制度那样被外来制度替代,主要是因为它能够为家财政带来巨额的收入。清末契税的税率为卖契9%,典契6%。此举为北洋政府所沿用。30南京政府时期税率常有变动,据马寅初先生的记述,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前契税税率虽定为卖六典三,但在各省则有卖九典六、卖六典三、卖四典二等高低不一的税率。且于正税之外又有附加。1934年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将契税正税税率的最高限定为卖六典三。31也有资料说契税税率最高时为卖契15%,典契10%。32无论如何,契税都堪称政府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可以认为,民国时期保留契税实际上是在理想状态不达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不得不采取的临时性迁就措施。无奈,如同历史上无数临时措施终成定制一样,契税与印花税并存的格局遂得以确立。
1949年以后,土地房屋管理采取了权利证书的形式,但契税仍然得以保留。1950年3月11日政务院颁布的《契税暂行条例》第3条规定:“凡土地房屋之买卖、典当、增与或交换,均应凭土地房屋所有权证,并由当事人双方订立契约,由承受人依照本条例完纳契税。”33不仅如此,1950年12月15日颁布的《印花税暂行条例》第1条明确规定:“凡在本国境内因商事、产权等行为所书立或适用之凭证,除另行规定者外,均依本条例交纳印花税。”乍看起来,土地房屋买卖应当属于“另行规定者”,但是该条例所附《印花税税率税额表》第22项(典卖、转让、承顶财产契约)则赫然列明:凡典当、抵押、买卖、转让或承顶动产、不动产及有价证券所立之契约皆属之。34据此,不动产所有权交易者同时负担契税和印花税的做法得以延续。35《契税暂行条例》颁布后不久,土地自由买卖被禁止。1954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财政部对《契税暂行条例》进行了修改,停止对土地所有权转移课征契税,征收对象仅限于房屋产权发生移转的行为。由于私人房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个人转让房产的现象大量减少,契税的税源几乎枯竭。361970年财政部做出规定,城镇居民在私房社会主义改造后保留下来的私人房屋,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房管部门批准,不论居民和社员、居民和居民、社员和社员,也可以发生买卖、典当、赠与、交换。如果发生此项变动,都应凭房屋所有证件,并双方订立契约,由承受人按《契税暂行条例》交纳契税,由房管局代收。37
今天,契税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在24个税种中,契税已成为增收最快的税种,预计2004年收入额将接近500亿元。在2004年10月召开的全国农业税收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位副局长坦陈,几年来,契税的大幅增收,大大减轻了农村税费改革“减负”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为保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做出了重要贡献。38很难想象,政府会仅仅为了理论体系的纯洁与彻底便轻易放弃如此巨大的一笔财政收入。39同样不容乐观的是,当下开征房不动产税的提法甚嚣尘上,40不知那些在购房阶段承受了双重税负的纳税人是否还要为“持有”房产再次打开自己的腰包。
二、契税的征收
现实中,在交付新建商品住宅时,很多开发商都会要求购房者“委托”自己代缴契税,以此作为交付房屋的前提条件(这并非购房合同约定的内容),如果购房者表示反对的话,则以“办不下房产证由你自己负责之类”的话语相威胁。诱发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开发商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因而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对每一根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如契税、公共维修基金、代办房产证的手续费等,绝不轻易放过。但若深究起来,现有的契税征收体制则难辞其咎。
尽管《契税暂行条例》第12条宣称契税的征收机关为土地、房屋所在地的财政机关或者地方税务机关。但该条例也规定了具体征收机关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这就为容许其他机构代为征收预留了孔道。1997年,在该条例实施之初,国家税务总局曾要求契税应以直接征收为主,直接征收确有困难的地区经批准才可以委托其他部门代征。但现在的情况是,我国目前委托代征的地区远多于直接征收的地区:完全委托其他部门代征的省份12个,大部分城市实行委托代征的省份7个,部分城市直接征收、部分城市委托代征的省份7个,全部实行直接征收的省份只有5个。41比如北京市地税局就委托北京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各区县房地局和乡财政所代征契税。42
现实中,房管等部门往往是坐等纳税人上门办理房产权属过户登记时一并收取契税。而购房人要想取得新建商品住宅的房产证须以开发商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即大产权证)为前提,产权过户又往往发生在房屋交付使用之后。因此,开发商就找到了一条无息融资的“金光大道”,即如前文所述,要求购房者“委托”自己“代缴”契税。由于开发商并不垫付资金,而是从购房者那里先行收取税款,实际这是一种变相的“代征”。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除税务机关以及经税务机关依法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的规定(第29条),43开发商的这种“代征”行为除了使其自己处于违法的境地以外,并不能免除购房者的纳税义务,尽管后者已经付出了税款。44相反,如果开发商未能及时将税款交给真正的代征机关或税务部门,甚至挪作他用,到头来迟延缴税的责任仍要由纳税义务人即购房者来承担。到时候,开发商会抗辩说:“白纸黑字,写得清楚,是你(购房者)委托我缴纳税款的,而不是我代税务机关收取的。因此你应当预见并承担这种后果。”若事前向房屋登记机关反映,则会得到“我们并没有委托开发商代征,是否委托其代缴是你们之间的事”的答复,客观上,构成了对开发商“名为代缴实为代征”这一违法行为的姑息。当然,由于房管部门(如北京市房屋权属登记中心,性质上属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只是受托代征契税,本身没有处罚权,真正有过咎的其实是税务机关。但无论怎样,对于购房者而言结果都是一样的:他陷入了如果不按照开发商的要求去做就无法入住房屋,若屈从则可能遭受损失的两难困境之中。值得欣慰的是,从2005年开始,全国将全面取消契税委托代征,实行征收机关自征。45比如,据笔者所知,北京地税局已经收回了契税征缴权,不再委托房产管理部门代征了。到房地产登记机关交纳契税的购房人会被告知应去税务机关交纳(实际是先由税务机关核定税款,再由纳税人到指定银行缴纳)。但是,对于那些通过抵押贷款方式购买商品房的人来说,由于购房合同正本(缴税时用以确定应纳税额的基础性文件)被暂扣在贷款银行那里,想要直接到税务机关缴纳契税依然困难重重。开发商遂借机迫使购房人“授权”“委托”其“代缴”契税。看来,距离彻底解决问题仍有很长的路。
综上可知,多层的执法委托结构,看似节省了其中某一层次(比如最初始的委托者)的执法成本,但无形中却消磨了应有的执法力度,从而为一些人或机构借助法律制度为自己谋利,损害他人权益创造了条件。受害者又基于事实上无法或难以抛弃的利益诉求,不得不屈从于这种过分的无理要求。若再结合前面提到的契税与印花税重复征收的问题,则可以看到现实的税收体制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46不仅是要加强税收征力度,也需要适时调整税种,使税赋结构趋于合理。
【注释】
1 当然,购房成本还包括了律师费、为银行提供的保险的保费,房屋价款自不必说。
2 国务院《印花税暂行条例》(1988年)第1、2条及所附《印花税税目税率表》。
3 国务院《契税暂行条例》(1997年)第3条。
4 国务院《印花税暂行条例》(1988年)第1、2条。
5 李伟主编:《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徐孟洲、谭立所著的《税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和刘剑文主编的《财政税收法》(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也采用了这种分类,详见其目录。也有学者将印花税归为流转税。刘隆亨:《中国财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财政学领域认为契税属于财产税的观点见王国清、朱明熙、刘蓉编著:《国家税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0页。而刘左著《中国税制五十年(1949-1999)》(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831页附录二(5)“中国税制体系图(1994年)”则将印花税、契税都划在行为税类下。
6 国务院《印花税暂行条例》(1988年)第1、2条。
7 国务院《契税暂行条例》(1997年)第1、2条;财政部《契税暂行条例细则》(1997)第3条。
8 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5页。
9 前引马寅初书,第350页。1951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曾颁布《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由其规定可知,这才是真正的财产税。
10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某一行为收取多种税收就一定错误。这样的实例其实有很多,比如根据《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个人出租房屋管理办法(修订)》第3条,出租房屋并取得收入的个人应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从我国香港地区的情况看,其只有印花税而未见契税。前者针对的是物业售卖转易契、住宅物业买卖协议、不动产租约和证券转让四类文书。参见符启林:《房地产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7页。
11 《辞海(彩图本)》,第二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2页,“契税”条。
12 前引刘剑文书,第326页。《辞海(彩图本)》,第二册,第1762页,“契税”条。
13 据《宋会要·食货》载,应民间交易,并令先次过割,而后税契……凡进产之家,限十日内缴连小契自陈,令本县取索两家贴基簿、赤契、并以三绝官簿系是夏税簿、秋苗簿、物力簿却、径自本县就令本县主簿对行批凿。如不先经过割,即不许人户投税。仍以牙契一司专隶主簿厅,庶几事权归一,稽察易见。《宋会要·食货》61之67、66、63。转引自季怀银:《中国传统民商法兴衰之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9页。
14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阿风、许文继、倪玉平、徐卫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10-311页。《大明令·户令·田宅契本》:凡买卖田宅,头疋,务赴投税,除正课外,每契本一纸,纳工本铜钱四十文,余外不许多取。
15 参见张小林:《清代北京城区房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页。另见郭建:“中国封建土地买卖合同制度考析”,载叶孝信、郭建主编:《中国法律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16 邓树镛:《多姿多彩的集邮方式》,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142页;志文、修琴主编:《炒邮大全》,工商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页。我国早期邮政经历了大清海关邮政、清代国家邮政等时期。大清海关邮政时期共发行了大龙邮票(1878年)、小龙邮票(1885年)和慈禧六十寿辰纪念邮票(1894年11月发行,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俗称万寿邮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开办国家邮政后,先将库房中存放的海关邮政时期的小龙票和万寿邮票加盖,改作银洋面值,同时也将存放在海关库房中未派用场的红印花票加盖,改作为银洋面值的邮票,此即著名的红印花加盖邮票。之后又新发行了蟠龙邮票和第二套纪念邮票——宣统元年纪念邮票。参见前引志文、修琴书,第287页。
17 此间经过详见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张知本校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0-575页。
18 郑观应:《盛世危言·厘税》,辛俊玲评注,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19 陈璧:《望嵓堂奏稿》十二卷一部,1932年铅印本,陈璧之子陈绵1932年捐赠北京图书馆。转引自赵人龙:“清代红印花税票不是陈璧建议印制的”,载《集邮》1983年第7期,第16页,附图3。
20 参见章开沅、田彤:《张謇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页。
21 《辞海(彩图本)》,第一册,第1110页,“印花税”条称,印花税以商事(如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产权(包括产权的创立、移转、变更和消灭)等行为所书立或使用的凭证为征收的对象,似有不妥。
22 《最新修订民国法令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589页。北京大学法学图书馆藏书。
23 《大清光绪新法令》第一○册,第六类《财政》,“度支部奏遵旨研究印花税办法酌拟税则章程折”。转引自前引郭建文,第356页。
24 邓树镛:《多姿多彩的集邮方式》,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142页。
25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三册(财政·实业·教育),商务印书馆1936年辑印,第3046页。北京大学法学图书馆藏书。民国五年的《补订契税条例施行细则》第5条规定,“特别印花未领以前缴纳契税得以通币核算。”
26 同上,第3046页。
27 该《细则》第13条也规定:“各征税官署收到各种款项均应给收据计分二种:一契纸费收据、一罚金收据。”同上,第3047页。
28 前引马寅初书,第342-343页。不过目前我国台湾地区适用的仍然是《契税条例》。其第2条规定,除了开征土地增值税的区域免征契税外,其余不动产凡买卖、承典、交换、赠与、分割或因占有而取得所有权者,均应购用公定契纸,申报缴纳契税。前引符启林书,第368页。
29 此处表述系根据1993年7月30日修正后的版本。该法第5条在1943年4月29日修正过,该条和第7条在1984年4月16日、1986年1月17日修正过。
30 《辞海(彩图本)》,第二册,第1762页,“契税”条。
31 前引马寅初书,第343页。
32 《辞海(彩图本)》,第二册,第1762页,“契税”条。
33 《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年-1950年)》,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2版,第330页。
34 《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年-1950年)》,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2版,第358、367页。1955年印花税被并入工商统一税。1988年国务院发布《印花税暂行条例》。
35 实际上,附着于房屋交易这一行为之上的税负还有营业税(《营业税暂行条例》(1993)第1条)。中央政府2005-2006年推出的不断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中就动用了营业税的利器。按2004年的规定,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出售要全额征收营业税。而2005年的规定则将2年改为了5年。
36 郭继强编著:《财政与税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前引刘剑文书,第326页。
37 前引刘隆亨书,第162页。
38 陈二厚:“我国明年全面取消契税委托代征,实行征收机关自征”,http://www.china.org.cn/chinese/PI-c/686639.htm。
39 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由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楼市措施的出台,2006年1-4月,全国契税收入仅增长了7.4%,远低于去年同期63%的增长幅度。韦黎兵:“楼市调控,投鼠为何忌器”,《南方周末》2006年6月1日C19版。
40 顾静:“北京拟开征不动产税抑制房价上涨”,2005年4月21日《竞报》;任国平:“央行拟选择北京等6个城市试点推行不动产税”,2005年4月26日《竞报》。事实上,我国已经开征了房产税,只是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1986),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纳房产税(第5条)。
41 前引陈二厚文。
42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做好契税征管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京地税地[2000]478号)规定:契税征收方式暂继续采取委托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各区县房地局和乡财政所代征的方式,具体委托代征工作事宜,由代征单位所在地的地方主管税务机关按照市地方税务局《委托代征税款管理的暂行规定》(京地税征[1997]389号)办理(第2条);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各区县房屋土地管理局办理土地出让、转让手续、各级房地产交易所办理房屋(含土地)权属转移变动手续的同时,即时代征税款(第3条)。代征城市房地产交易契税的各级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对已完税的纳税人出具北京市地税局统一印发的《契税完税证》,代征农村地区房地产交易契税的各乡财政所应为纳税人出具《契税完税证》和《契证》(第4条)。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house.people.com.cn/guwen/article_04_07_31_4359.html。
43 修改后的《北京市契税管理规定》第4条也规定,本市契税征收机关为市和区、县地方税务局。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征收契税。
44 根据北京市地税局《委托代征税款管理的暂行规定》(京地税征[1997]389号),代征人的代征资格由各区(县)地方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统一审批,并核发《委托代征证书》(第8条)。代征人不能委托其它单位代征(第10条)。代征人在代征税款过程中,如遇纳税人拒绝代征税款的,应在24小时内报告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由主管税务机关依法进行处理,代征人不得对纳税人进行处罚(第22条)。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house.people.com.cn/guwen/article_04_07_31_4359.html。
45 前引陈二厚文。
46 契税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契税税率的决定权究竟属于谁?根据国务院《契税暂行条例》(1997年)第3条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契税的适用税率,由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但有报道说, 2006年6月初,重庆市渝中区率先将房屋赠与契税恢复至3%。随后江北区、北部新区也开始执行这一标准,但该市主城区核心区域的南岸区、沙坪坝区等仍在执行1.5%的标准。见程维:“重庆拟将房屋增雨税率翻番:为防逃避营业税,计划将房屋赠与契税由1.5%恢复至3%”,《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6月16日A6版。
文章出处:法制网
友情链接:
-政府机关-
中国政府网
中国人民银行
商务部
发改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证监会
银保监会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学术网站-
经济法网
中国金融服务法治网
国际经济法网
中国财税法网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网
中国反垄断法网
中国竞争法律与政策网
中国法学创新网
-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
-高校院系-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版权所有 © 2014 武汉大学经济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