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就业,即非典型劳动关系,是指一种非全时、非长期受聘于一个雇主或一家企业的关系,大体上包括部分工时劳动、定期契约劳动、派遣劳动、电传劳动等。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加强了各国经济联系,同时亦使竞争日益激烈。为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企业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生产成本以应对价格、产品多元化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同时经济全球化和资讯社会的发展给传统劳动力市场亦带来冲击:一方面带给劳动者更有弹性效率、专业分工和知识经济导向的工作和劳动模式;另一方面促使包括劳动市场的弹性化、工作的片段化和劳动的去技能化等一系列新特点形成。"全日制、固定、终身和稳定"的典型劳动关系与"非全日制、临时、短期和弹性"的非典型劳动关系并存,劳动者就业方式灵活多样。非典型劳动关系突破传统典型劳动关系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劳动契约等劳动基准条件方面的诸多限制,予以弹性化工作安排。赋予企业有效应对劳动力需求变化,以应对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和政府促进就业责任的变迁。总而言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希望通过非典型劳动者的运用起到经济"减震器"的作用,以缓和国内外市场因激烈竞争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非典型就业形态兴起。
目次
一、非典型就业形态对我国现有劳动法制的冲击
二、国际劳工组织和相关国家实践经验的借鉴
三、我国劳动法制的应对
鲍雨:非典型就业与我国劳动法制的应对2.pdf
版权所有 © 2014 武汉大学经济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