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2010年2月25日: 春节欢腾的余热还未消退,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即将聚焦人们的目光。回望今年的地方两会,关于税收的议案提案引人注目,社会上的议论各道风云,莫衷一是。那么,围绕这些税收议案提案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对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评头论足又说明了什么?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否也会在全国两会上出现?一切都值得期待。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各地两会上,增税或设立新税种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提案的热点。在北京、山东、浙江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建议开征物业税以抑制房价,而且似乎箭在弦上,立马就将开征。在上海的两会上,有人建议开征“绿税”以保护受到污染威胁的崇明岛。甘肃的两会上更有人提议要求开征气候变化税、能源税、碳税、碳排放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北京市人大也向中央提出了开征机动车环境税的建议。
针对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涉税议案提案,各界看法不一,针砭不同。在此,本刊特邀了一些专家记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税收建议需慎之又慎
——武汉大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 熊 伟
在各地的两会上,一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作为非税务人员提出一些税收方面的提案议案,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事情。因为,任何税种的开征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而不是说征就能征的,作为代表委员,应该控制政府财政开支,而不是帮助其加大税收的征缴,所以代表、委员在提出议案提案的时候要慎重,注意自己的身份。
其次,政府和媒体在对外宣传的时候,给税披上了一件调控经济的外衣,其实,不论任何一项税收,都是在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所以,希望代表、委员们能够在提建议的时候慎之又慎,多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多在控制政府财政支出、节约资金、加强预算、提高效率等其他方面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心是一种进步
——本刊特约顾问 李长江
在我国,过去很少有人主动关心税,关注税,而今年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始热衷于税,这说明我们在文明和民主化进程中又前进了一步,但跟发达国家比起来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努力。
针对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的增税或者新开征的税种,很多纳税人持反对态度,说应该减税而不是增税。其实,在我国,名誉税负高而实际税负不够,很多人“谈税色变”,对税收缺乏了解,甚至一些人片面地认为中国税负高是我国人民缺乏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实不是这样。就广大纳税人来讲,摊到个人身上的大多数就只有个人所得税而已,税负并不是很高。其次,我国税收漏洞大,漏掉了很多。这实际上跟纳税人税负轻重无关,而跟我们征管工作不规范有关。
此外,税外的一些负担也很重,而不少纳税人税费不分,不知道税与费的区别,片面认为税负很高。所以现在研究税收、制定财税政策,不能就税论税,而是要跟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紧密联系起来,针对当前税收机制不健全状况,减少税外负担过重的现象,加强税制改革,做到宽税基、低税负、严征管,这才符合当前中国国情,顺应纳税人心意。
●不能单纯地为征而征
——中国证券报记者 朱 宇
增税是宏观调控方式的一次重要转变。市场经济中,资源品的价格应该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国目前对油、电、水、气等产品还是采用行政定价的方式。当资源品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时候,税收将成为政府最重要的调控手段。而增税不仅理清了税制,还为将来的宏观调控打开了操作空间。当然在增税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另外一方,也就是消费者的想法,不能单纯地为征而征。所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提议案提案的时候,要多方考虑,慎之又慎。
●减税不是万能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安体富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税收和公共服务是成正比的,也就是收到国家手里的钱越多,我们能够得到的公共服务就越好。如果一味要求减税,公共服务的水平降低的话,虽然百姓拿到手里的钱多了,但是医保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却低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影响。减税不是万能的,一味地依靠减税来促进百姓生活必然不是长久之计。试问,一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人,减税对他的作用有多大呢?
●议案提案要注重实效
——中国税务报记者 陈光平
代表和委员们关于增税的议案提议,我持赞成的观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新的产物,在不同时期出台不同的税种也是必经之路。目前,社会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各国都开始注重环境问题,纷纷提出征收碳税来控制污染,我国也不例外。代表委员站在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提出增税后,国家是否真正实行,需要经过反复推敲论证,考虑诸多因素后才会被采纳。碳税、环境税、气候税等都是大家目前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认为是可行的,只是需要注意执行过程与操作方法,一方面,开征新税还应该实行减税,“加减”相结合;另一方面,对于税收的使用也要予以监督,这样才能保证新税实行后,真正切实有效。
●履职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
——国家税务总局税科所副所长 靳东升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是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在看待问题,比如有人是高收入者、或者是企业法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想通过减税等举措来达到减轻自己税负的目的。
相反另一些人,所在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或者资源匮乏,他们就会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增加税收或者开征环境税等。他们是想以增税的形式来达到减少污染、遏制资源浪费这一最终目的。所以就不难理解,无论是何种税收议案提案,都表明了代表和委员们各自的立场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但是,既然你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就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履职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
●要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议题
——中国青年报记者 梁发芾
因为税收会实实在在地带来收入,有的地方总是闻税则喜,乐见新税的开征,在执行中甚至会只注重收入而忘记开征时的初衷,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培植税源,形成依赖。如果对污染、排放等征税,则很可能有的地方乐见甚至放任污染与排放的增加,而不会真正去关心污染与排放的本身。所以相关税收议题的提出需要慎之又慎。不能单纯地为了某些政策目的开征新税,人大代表在提出议案前应该全面地对议案所涉及的相关方面予以了解,并得到科学论证、民主讨论。同时,开征新税应该与减税相协调,还得与对用税的监督相配套。
●依赖税收解决所有问题不现实
——中国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教授 刘东和
税收本质上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应该慎用。税收不是万能的,依赖税收解决所有问题不现实。比如指望通过征收环境税就能解决环境问题,那是太天真了。一遇到经济难题就想通过税收来解决,这是书呆子的做法。有财政就必须有税,政府靠财政,财政哪里来,还不是税吗?作为杠杆,税收是用来调节各方面利益的,而很多问题又是税收所解决不了的。要知道,一旦税收变成了救命稻草,其结果必然是竭泽而渔。
一些代表和委员对税法或相关政策理解得不够深,一些建议还只是从各自的生活实践中提出的,作为一种参考还可以,但是真要实行必须慎之又慎,应该加强代表、委员对法律和政策的理解。面对许多社会经济难题,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把经济这块蛋糕做大,而不应该一味地向“税”看。
●真正的决策者是中央政府和立法机构
——本刊特约顾问 曹钦白
在今年全国各省市的地方两会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比较热衷“税”这个词,有些人还提出了增设资源税、环境税等等建议。从总体上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正常的现象,说明我们纳税人关注税的主动性强了,纳税人的角色意识提高了。
其实,在我国,税收无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怎么征收?第二,怎么分配?税收的功能就是调控经济,调节收入。政府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使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比如,当老百姓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公共需求不够了,就要向政府要服务,政府哪儿来的钱?那就要靠增税来实现。同样,去年金融危机非常严重,各大企业受到了重创,国家为了缓解企业的压力,使其早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实行了结构性减税。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让企业能轻装上阵,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其实都是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实行的。
不管是增税还是减税,都是在满足一个利益群体的需要。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是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兄弟姐妹。他们代表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利益,他们背后有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他们在向政府建言献策的时候,肯定是会代表他们的利益集团而说话。所以,不管是增税、减税、还是新开征税,都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但是,关键问题在于中央政府、立法机关是如何平衡和把握这些议案提案。它们可能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可能会根据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可能会根据实施起来所需要的成本或经济支出是否合理等等情况,才会作出最终的决定。所以,真正的决策者是中央政府,是立法机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只不过是代表各自利益提出议案提案,而这也是一个民主国家建立和谐社会、民主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是关于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最迫切的需要,相信有关职能部门肯定会作出反应。
●最重要的是协助政府将质改变
——本刊特约顾问 姚轩鸽
面对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提案,我是很矛盾的。虽然我个人是搞税收研究的,但增税终究是不好的。凡是增税,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纳税人行使自己支配金钱的权利,都是从纳税人的口袋里拿钱。更何况就算是交了钱,纳税人也不一定就会享受到更高更好的公共服务。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增税或者减税,而在于税收的运用效率。相信更多的纳税人也是更希望看到政府少提增税,多提用税效果。那么,既然广大纳税人都希望提高税收效果,那么我们的代表、委员们,可否从这一纳税人最根本利益的角度来提一些议案提案呢?
另外,增税减税似乎成了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请跳出增税减税这一误区。不要忘了税收真正的承载人是纳税人而非其他。不管代表、委员们提议增税还是新设税种,如果纳税人同意,那么增加多少都是合理合法的;相反,如果纳税人不同意,那么增加的再少也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其实,增税或者减税都只是在数量上进行了改变,并没有涉及到质的问题。要想解决源头问题,那么代表委员们应该想办法协助政府将质改变,而并非将量变来变去。
●任何一种提议背后都有理论支持
——本刊特约顾问 李胜良
人民代表并不是代表无差别的人民,他们都有各自的利益群体。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官方还是学术界,对税收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减税,一个是增税。喊减税的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钱集中在国家手里和集中到个人手里的区别。比如,有100块钱,拿到个人手里,就会去投资,产生更大的利润,而拿到国家手里,可能要用于各种经费、人员工资、或者浪费等等,效率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再增税无疑是弊大于利。再比如说,都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财政收入增速迅猛,但是,企业发展并不是很快,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增税,那么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收入只能是每况愈下而不是蒸蒸日上,所以,减税成了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增税也有自己的理由。我认为这些人是站在了政治的角度上,他们就如古时商鞅变法时对税提出的建议一样,提出了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的论点。目前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财力越雄厚,用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可支配费用就会越多,其社会发展速度也就越快,从而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就越重要。所以,为了顺应当前中国发展的需要,增税成为国家集中财力的有力途径。
举这两个例子,意在说明,任何一种提议,其背后都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所以,不管是增税还是减税,都是人民代表、政协委员追求民主、追求文明、追求和谐的一种呼声,我们纳税人应该全力支持。
●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纳税人办事
——长江商报评论部主编 廖保平
用纳税的方式供养政府工作人员,来确保公共需求的实现,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花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办事。而财政也是国家和行政运转的核心,“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公共财政不能由行政自我决定,为自我服务,必须通过代议人了解社会需要,让纳税人的意见参与到预算中来,必须通过代议机构认真审议,确保财政预算的“公共性”,让税钱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讲,两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讨论政府怎么花钱,为何而花,花向何处。因此,增税和减税的讨论实际意义不大,因为无论增减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真正应该确保的是人民的钱是否真的能为人民谋福利。
无论是从财政必须向纳税人负责,还是从治本上去反腐倡廉,无论是倡导建立民主法治政府,还是提高执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都必须重视公共财政预算的制定、执行和监督。两会是财政预算审议、修改、通过和监督的重要环节,离开这个环节,确保人民的钱为人民谋福利,就会难以兑现;精、细、准地掌控预算,使其严格地按法规执行,许多老大难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要实现这些目标,最终要从根本上改革财政预算制度,预算的制定、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都要加强,充分考虑民意,接受民众监督,最终实现“阳光财政”,这也离不开两会的努力。
●不能将提案的依据简单化
——中国经济报记者 何任勇
增税或减税的议案提案都必然有其意义,最主要的是看这些议案提案代表的是哪些群体,最终受益者是谁。英国有一句格言,“无代表,不纳税”,本意是“没有人民代表的同意,国王不能征税。”由此可见人民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税为国家之根本,不能只是凭借着个人经验、自我理解等来作为议案提案的依据,以免出现“中国人民税负太重,应该免征个人所得税”等提案,从而贻笑大方。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发出的声音,直接反映着中国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人民群众的心声,如何将这些心声与自己的职责结合起来,真正表达民意以利国家发展,这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好职、尽好责的根本所在。我们期待着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能够提出更加理性、更加可行、于国于民都更加有利的议案提案。
策划:乔法铭
执行:王汝廉 李芳芳 李晨颖 王丽萍
文章出处:宁夏日报2010-02-25